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述评
尹世尤(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透视和鲜明时代内涵的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经历了从中华历史通史章节内提升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课题,到初步建构其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再到应用性专题研究和综合性理论研究相结合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过程,依次体现了其从兴起、发展到深化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重点、热点和亮点,但也分别存在着不足,未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需要更多各领域各学科专家的参与。
关键词:民族凝聚力;新兴学科;研究述评;方法创新
中华民族凝聚力源远流长,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都纳入中华历史通史的章节内进行论述,把它作为一个独立课题展开专门研究则是我国开启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的事。从 1987 年至今 20 余年里,学界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分别以 1987 年“民族凝聚力”论题的提出、1994 年宁夏学者召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研讨会和 2001 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为节点,大致经历了兴起、发展到深化三个阶段。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兴起
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独立课题研究兴起于 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现实背景。一方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打开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思路,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准备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十二大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向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提出了现实任务。此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现实也引起了人们对“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如何解决好国内民族问题”的思考,进而引发了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大讨论。从 1987 年李侃首次提出“民族凝聚力”论题到 1994 年宁夏学者召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研讨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兴起阶段。
(一)兴起阶段的研究概况
1987 年,李侃在《人民日报》撰文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种巨大而顽强的民族凝聚力”论题。
此后,民族凝聚力问题引起了学界关注。“八五”期间,费孝通牵头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与发展”和陈育宁主持的全国中华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均从民族学、民族史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但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课题。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郑群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统一战线的工作实践中把中华民族凝聚力升华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并展开系列研究。随后,部分学者在昆明召开了“中华民族精神——我国各民族精神的融汇与凝聚”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队伍的扩大。1994 年,40 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宁夏,召开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研讨会,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一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将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可见,中华民族凝聚力课题的提出,是发轫于北方,兴起于南方,并迅速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二)兴起阶段的研究热点与特点
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以费孝通、陈育宁、马戎、陈永龄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学家、民族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等展开研究,形成了该阶段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热点,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1.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成因、发展规律是该阶段的研究热点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成因、发展规律是这一阶段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热点。1987 年,陈永龄就指出,中原地区是整个华夏文明、汉文化的中心,正是汉族的“这种较高文明作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性的基础”。
接着,由费孝通、马戎等组成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与发展”课题组,着重探讨了汉族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汉族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核心、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汉人大量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的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人口基础,并由此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形式上主要体现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中原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向心力等重要观点。
稍后,陈育宁等学者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展开了系统研究。他们指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四个基本要素,即多元多流、源流交错是其历史前提;共同开发、共同创造是其历史基础;迁徙流动、汇聚交融是其历史途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其历史根源。
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一书,这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开展以来第一部系统阐述其基本问题的学术专著。
2.“民族凝聚力”的名称是该阶段的争论话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课题提出以后,围绕这个名称是否合适的话题,学者们展开了讨论。陈连开主张使用“聚合力”,在他看来,“向心力”不能全面而确切地表述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内涵,“凝聚力”中的“凝”字也不能确切地表述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动态。
马戎等则继续延用“凝聚力”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凝聚”二字放在一起,似仍可表述动态过程,且“凝聚力”一词已广泛应用。同时强调,在学术用语的应用上,只要各自在具体应用时定义明确,应当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至于哪一个词汇表述更为确切,仍可讨论。另外,有些学者在使用“中华民族凝聚力”概念时,主要应用于海外华人与祖国之间在血统和文化方面的血肉联系,而很少用于指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族群之间的血肉联系。
3. 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是该阶段研究的主体力量从研究人员的组成情况看,这一阶段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主力军是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研究方向涉及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城乡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陈育宁长期从事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民族史学理论及民族经济研究。马戎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陈连开曾参加“八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族史》研究,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 •民族卷》、《中国民族史》等学术著作的组织与编撰工作。陈永龄长期从事社会学、民族学教学研究工作,并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和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张岱年则是中国哲学史界泰斗,20 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他们为中华民族凝聚力论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局面的打开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三)兴起阶段研究评析
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专题研究起因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北京学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论题,广东学者成立专门研究会率先开展系列专题研究,云南学者和宁夏学者及时呼应、参与,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上台阶。这一系列实践都是具有开创性质的。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全新视角开拓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基本思路。陈育宁、马戎、陈永龄等以民族概念、民族理论为切入点,从民族学、民族史学的角度,结合运用纵向历史分析方法和缜密逻辑思维方法着重探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成因、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郑群等着力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张岱年更是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的观点,并强调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这些研究成果紧紧把握了“改革开放”这一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凝聚人心的时代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也应该看到,兴起阶段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存在些许不足。一是理论准备不足。期间,学者们着力探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成因、形成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但对其含义、内涵及其学科定位等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展开充分论述,只是简单地把它定义为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这显然是不够的。
二是研究方法和领域没有超出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范畴。无论是陈育宁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还是费孝通牵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把中华民族凝聚力看作民族学或民族史学理论的一部分。而从整个研究成果来看,费孝通课题组承担的重点课题也不是把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展开的,而是把它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个特征来描述的。1992 年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中心议题也是研究历史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对此,陈育宁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之“后记”中的说法颇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的设想是,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以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为视角,以对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和论述为主要内容,从史论结合上说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主要特点及其规律,同时也试图对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无论是基本理论的探讨,还是研究方法的创新,都需要进一步深入下去。诚如马戎所言,北京大学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成果“仅仅是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中进行努力的初步尝试,在一些专题方面的调查研究还很不深入,有不少观点也不够成熟,这个课题的完成也并不标志着我们在这些领域中研究工作的结束,我们所衷心希望的,就是把这些尚不成熟的思路与观点向专家和读者请教,推动今后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工作。”
可以说,这既是对兴起阶段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一个基本总结,也是对未来民族凝聚力研究的一个期盼。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发展
1994 年宁夏研讨会召开到 2001 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改革走向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香港如期回归祖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胜利实施。这一切极大地焕发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适应这一形势需要,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牵头,联合其他单位、组织,结合这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热点问题,开展了各种规模不等的学术讨论会,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由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迅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发展阶段的研究概况
这一阶段以张磊、孔庆榕、史式、王继宣、段宝和、彭年、韩振峰、吴胜家、张国仪等为主体力量,纷纷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含义、内涵、结构、功能、特点、凝聚核心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学科定位等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地讨论,掀起了理论研究的热潮。同时,卢勋、杨保隆、冼剑民、章权才、马中柱等在继承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及该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尤其是卢勋、杨保隆等提出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六因素论”是这一阶段对该问题探讨的代表性成果。
除上述中华民族凝聚力基本理论体系内的探讨外,在这一阶段,学者们还对孙中山民族主义和重大现实事件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展开了专题讨论。如,关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关于香港、澳门回归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关于西部大开发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专题研究由此迈开步伐。
(二)发展阶段的建树与特色
这一阶段,学者们纷纷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加强了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基本理论探讨,为创建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作了有益的尝试。
1. 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颇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这一阶段,研究成果极其丰富,出版了一批有影响、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其中,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卢勋著,民族出版社 2000 年版)、《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张磊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孔庆榕等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中华民族凝聚力》(肖君和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当代中华凝聚力》(范英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年版)、《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马戎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伍雄武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属于专题研究的有:《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李宗桂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碧血烽火铸国魂――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抗日战争》(孔庆榕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陈剑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者合作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彭年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属于个案研究的有:《新会侨乡凝聚力》(孔庆榕等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这些成果的推出,为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2. 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构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这一阶段,通过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系列研讨,学者们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并确立了研究的基本原则,廓清了基本的概念范畴,建立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其最重要的标志是,1999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华民族凝聚力学》。该书首次将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历史和社会现象从理论上进行全面系统地归纳总结,揭示其规律性,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结构体系。相较于同类其他著作而言,该专著更具有新学科的本色: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提出和分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涵义;二是进一步阐明了创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学科意义和它的历史地位;三是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源与历史、结构与功能、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与民族离散力的对立以及增强的基本途径,揭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规律性和未来走向,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四是全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而又偏重于理论的阐发、升华和概括,重视规律抽象。
可以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独立课题酝酿兴起以来全体专家学者 10 年辛勤耕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对此,张翼星指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出版是一个总结,……标志着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的基本理论构架已初步形成。”
吴雄丞认为,“(该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价值就在于:为创建一门崭新的学科,论证了其研究对象、基本范畴、研究方法、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设计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了必要的比较充分的史论结合的阐述。”
3. 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多样
随着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体现了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多样的特点。有的学者从民族史学的角度,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纵向探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如陈育宁、伍雄武、彭年等;有的学者从系统论、协同论出发,运用整体与部分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如肖君和等;有的学者深入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层,运用文化哲学的文化结构理论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内构及其聚合功能,如沈其新等;有的学者借助现代统计学、科学调查方法及数学工具,将主观问题进行客观化处理,尝试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量化实证研究,如陈伟群等;更多学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同时从多角度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如郑群、孔庆榕、张磊等。正是由于众多学者的创新方法、拓展视域、不懈思考、勤于耕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发展阶段存在的不足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探讨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过去的研究,主要还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层面的理论探讨,侧重于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本身的理论体系,虽涉及到“一国两制”和“西部大开发”等现实问题,但展开和深入研究不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必须返回实践并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功用。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不能总是停留在理论研究或学者讨论的层面上。它应当而且也必须尽可能地深入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社会功能。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入 21 世纪以来,改革进入深层领域,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纷纷出现。如何团结各阶层、各群体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正是这一改革实践的强力呼唤,把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推进到了深化阶段。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深化
2001 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极大地推进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而且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入研究准备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以此为起点,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进入了深化阶段。从 2001 年至今,我国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党的理论创新硕果累累,百年奥运成功举办,千年飞天梦想成真,《反分裂国家法》震撼出台,两岸互动频现生机,外交工作开创新局面。这一系列事件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更增强了深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紧迫性。
(一)深化阶段的研究概况
与前两阶段相比,新阶段围绕中华民族凝聚力开展的学术研讨会更加活跃,选题更加切合现实,由此带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理论不断完善,研究视野更加宏阔,研究专题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新的领域不断开辟。
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在继承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就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特质、文化渊源及其价值尺度等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在专题研究方面,应用性专题研究大大拓展,这体现在:这一阶段研究专题不仅量大面广,而且讨论更加深入。如,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和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节假日等重大纪念活动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等均成为这一阶段讨论的热门话题。
(二)深化阶段的成就与特点
1. 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的新成果,出版了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新著作
这一阶段通过更深入地研究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理论、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会、开展量大面广的专题研究,学者们把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的新成果,出版了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新著作。这些著作包括: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修订本)》(孔庆榕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年版)、《当代中华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与中华凝聚力升华》(沈其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孔庆榕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肖东波等著,大象出版社 2005 年版)、《永恒的民族古典——古典诗词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陈载舸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资料索引(1990-2004)》(刘伟炬,广东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这些著作有的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有的属于某一领域专题性质的研究,有的属于资料整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修订本)》的出版。该专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范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特质、结构、功能、发展条件、制约因素、运动规律和增强途径等。与 1999年版相比,是大大前进了。
2. 对民族凝聚力是精神(文化)力量还是物质力量的探讨形成该阶段的讨论焦点
针对前一阶段学者多把民族凝聚力基本等同于文化凝聚力的主张,陈圣钢等认为,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凝聚中的确起到了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这决不能否认政治、经济和自然等因素在民族凝聚中的应有作用。他指出,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亲和力的总和,但“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和亲和力,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是这些力量的有机统一”。
针对前期学者把民族凝聚力仅仅看作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观点,陈伟群提出了异议。他强调,仅仅把民族凝聚力归结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片面的,起码是不完整的,“民族凝聚力只有体现为一种物质力量,才是完整的,才是可感、可测、可衡量的。”
在他看来,民族凝聚力应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从外显形态上看,它是民族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以及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物质力量。从内隐形态看,它又可以看作是民族主体精神的一种驱动和趋向,从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力量。”
3. 党的理论创新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升华成为该阶段的突出亮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成果,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持续增强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沈其新、周学芬等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成为该阶段的突出亮点。
沈其新首次运用文化哲学的文化结构论理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了创新研究,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内构和聚合功能,清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升华和发展历程。
周学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核心。其中,邓小平理论完成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定位问题;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的系列理论则推动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可持续发展。
4.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是该阶段的关注重点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大大加快,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些传统因素面临前所未有的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如何全面科学分析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的挑战,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该阶段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首先,学者们对可能影响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国内国际因素进行了分析。就国内而言,学者们认为,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贫富差距、党内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社会转型中道德信仰和价值观念多元化态势、城乡二元结构与工农差别的现实存在以及****、****、****等民族分裂势力潜流是当前影响、制约和危害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就国际来看,学者们认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和面临的现实困难、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和由此带来的文化霸权与政治强权以及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冲击着中华民族凝聚力。
其次,针对上述挑战和困难,学者们纷纷从总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两个层面就如何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了探讨。大家普遍认为,民族凝聚力的持续增强,从根本上决定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因此,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径。
(三)深化阶段的两个转变
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有两个明显的转变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从以综合性理论研究为主向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转变。关注现实,贴近实际,理论为现实服务,是这一阶段学者们的共同取向。在研究中,学者们以第二阶段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为指导,紧紧抓住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既深化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主题,又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现实性,凸显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社会功能。从本文前述可以看出,无论是每次研讨会主题的选择,还是每一个研究专题的确定,都紧密结合了我国的历史传统或现实的大政方针,注重在实际生活中扩大影响。例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不久,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和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就抓住一个与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组织研讨,反映了举办单位的政治敏感性
和对中央决议的积极态度。
二是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定量研究。进入新阶段以后,民族凝聚力的量化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2002 年,有学者就提出了民族凝聚力“若干可供测量或评价的要素”:政治清明度、获益度、认同度、参与度、离心度。
2003 年至2005 年,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测评,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量化研究方面开了先河。
随后,学者们对民族凝聚力量化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理论论证,并提出了民族凝聚力量化的主要路径和具体的实施方法。陈伟群等指出,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化的主要路径是测量民族成员的凝聚倾向,其结果可采用测量年度民族凝聚力指数、分析民族凝聚力的层级结构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得。
由此表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开始了从纯理论学理研究进入到实证研究的阶段。当然,这一阶段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也还存在学科定位研究没有深入下去、研究阵地相对单一、学术研讨活动主要还是面向国内等不足。未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期待更多各领域各学科专家的参与,期待更多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参加讨论,期待走出国门、面向广大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